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8篇 |
免费 | 298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192篇 |
综合类 | 379篇 |
基础理论 | 238篇 |
污染及防治 | 71篇 |
评价与监测 | 59篇 |
社会与环境 | 32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依据2017年5、7、9月对三江平原19处沼泽湿地(参照湿地6处,受损湿地13处)的水生无脊椎动物采样结果,应用生物完整性理论和方法,构建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健康状况。通过对27个候选指标的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总分类单元数、扁卷螺科百分比、龙虱科百分比、刮食者百分比4个指标构成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核心指标。采用比值法计算各指标参数值,将各参数值加和得到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值。根据参照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值的25%分位数值确定评价标准,对小于25%分位数的值进行三等分,确定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健康评价标准:≥2.58,无干扰;1.72~2.58,轻度干扰;0.86~1.72,中度干扰;0~0.86,重度干扰。结果表明:所调查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有78.95%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其中47.37%受到了中重度干扰),21.05%属于无干扰。 相似文献
62.
水库底层低温低氧水从坝体下泄或渗漏,可能对下游生态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对湖北温峡水库下游温峡河225 km河段的野外试验,测量溶解氧、水温等指标的日变化和沿程变化,开展复氧试验研究阶梯深潭结构和沙洲对溶解氧的影响,并取样分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沿程分布。结果表明,流速对水温与溶解氧日变化规律无明显影响。试验河段水温和溶解氧恢复很快,经过17 km的河段,水温从123℃升高至300℃,且溶解氧饱和度基本达到饱和。河宽对水温恢复起重要作用,对溶解氧影响较小,对复氧速度基本无影响。流量通过改变淹没程度影响阶梯深潭的复氧能力。溶解氧在沙洲下游存在横向分布,滞水区溶解氧高于左右汊道。溶解氧是水库下游水生态的控制因素,物种多样性随溶解氧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63.
目前广泛使用的水质基准推导方法—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存在曲线拟合模型不确定、曲线拟合效果不佳、种内差异欠考虑、基准值不准确等诸多问题,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用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构建了太湖水体中5种重金属Ag、Pb、Cd、Hg和Zn的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保护水生生物的急性水质基准分别为1.079μg·L~(-1)、637.973μg·L~(-1)、19.465μg·L~(-1)、8.729μg·L~(-1)和105.506μg·L~(-1),慢性水质基准分别为0.108μg·L~(-1)、63.797μg·L~(-1)、1.947μg·L~(-1)、2.340μg·L~(-1)和52.753μg·L~(-1);不同类群间生物对重金属的敏感度存在差异,不同重金属对同一类群生物的毒性也存在差异;通过与国内外已有的重金属水质基准值比较,发现水质基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目前基于国外水质基准或我国整体水域特点来制定的太湖水质标准,往往造成对太湖水生生物欠保护或过保护的状况。 相似文献
64.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针对工业源排放区域的环境暴露、来源解析以及动物层面的生态效应有较多研究,但对于普遍存在于非工业源(生活源)的城市河道PFCs暴露及水生植物富集等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选择位于北京北部东西贯通的城市河道——清河水体为对象,分析结果表明,清河水体中12种目标PFCs均有检出(总量最高为65.45 ng·L-1),并以全氟丁烷磺酸盐(perfluorobutane sulfonate,PFBS)为主(最高达45.63 ng·L-1);6种水生植物(篦齿眼子菜、黑藻、金鱼藻、芦苇、菖蒲及水葱)的富集物质均以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和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为主,沉水植物中金鱼藻对于PFOS的蓄积效果优于黑藻及篦齿眼子菜,挺水植物中根部PFCs含量高于茎叶,根部PFOA及PFOS含量高于茎叶,但全氟丁酸(perfluorobutanoic acid,PFBA)含量茎叶则高于根部。整体来看,尽管芦苇、菖蒲和水葱3种挺水植物尚不能作为PFCs的超富集植物,但其根部对PFCs均有显著的吸收效果,具有一定的生态修复潜质;沉水植物中金鱼藻是北方自然河道的优势物种,且对PFOS具有显著的富集效应,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其PFCs生物指示和生态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65.
准确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可靠的毒性数据,而其获取要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保持恒定。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进行水体生物毒性测试时,通常采用有机溶剂加标,然而该方式可能因为污染物的挥发和降解、容器壁吸附、生物摄取等问题,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导致污染物的浓度-效应关系难以明确。近期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被动加标用于替代溶剂加标,通过污染物在加标体系中平衡分配来维持精确和恒定的水体浓度,同时还可通过测定加标聚合物中污染物的浓度来监测水体浓度。首先介绍了被动加标方法及其材料选择,讨论了该方法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主要应用,包括分配系数的测定、体外细胞测试、体内生物积累及毒性测试,以及沉积物毒性评价等。然后,以测定代表污染物多氯联苯在聚二甲基硅氧烷与水间的分配系数为例,详细说明被动加标的操作流程。最后,讨论了被动加标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在水生生态风险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6.
在野外原位围隔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鱼类、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不同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鲢鳙鱼比例对水质有较大影响,当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ix)与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比例为3:1时,TN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69.26%和66.39%,4:1时,NO3-N的去除率可达73.65%;当鲢鱼与鳙鱼的比例为5:1时,TP和PO43-的去除率可达66.73%;鲴鱼(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Bleeker)对水体中磷元素的去除效果显著,TP和PO43-的去除率可分别提高13.89%和7.91%,但不利于氮的去除;150 g·m-2密度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蚌(Hyriopsis cumingii)的投加对TN的去除率可达72.60%,但对其他营养盐的削减效果不佳;水生植物蕹菜实验组与无植物组相比TN去除率提升6.83%,NH3-N提升6.44%,NO3-N提升12.14%,效果优于菱,但却不利于磷的去除。实验结果可为水生生态系统调控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7.
68.
我国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方法构建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是指通过对水生态系统中不同水生态指标(生物和非生物)的监测以及由数学方法综合形成的综合评价指数,来反映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状况。近年来,世界各国水环境管理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强调生态保护,重视水体的生态质量。中国现行的常规理化监测指标(如COD、氨氮、BOD5)很难满足水环境管理的需求,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因此,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监测现状以及流域水环境管理需求,构建了包括物理生境指标、理化指标、水生生物指标在内的流域水生态完整性监测与评价方法,以期为中国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的业务化运行提供可资借鉴的技术支撑,实现从单一的化学指标监测转向综合的水生态系统监测,实现流域水生态完整性的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69.
70.
Michael J. Paul David W. Bressler Alison H. Purcell Michael T. Barbour Ed T. Rankin Vincent H. Res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9,45(2):320-330
Abstract: Urbanization represents a strong and increasingly more prevalent impact on stream quality worldwide.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 effects of increased urbanization is a consistent decline in biological stream conditi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is biological degradation with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present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for the study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streams and catchments. In this paper, the limitation of biological condition with urbanization, called observed biological potential, is characterized. Using an urban intensity index and a biological index developed specifically for urban systems in the Baltimore, Maryland; Cleveland, Ohio; and San Jose, California regions, two principal techniques were compared (quantile regression and bin regression) to define observed biological potential along urban gradients. Quantile regression was selected as the preferable tool for describing observed biological potential given the consistency with which it can be applied and its statistical efficiency, however, bin quantile regression performed similarly. Having identified a numeric approximation of observed biological potential, two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factors related to distance from potential as a way of identifying crit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biological condition in urban areas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can be used for identifying benchmarks for urban stream biological condition, identifying limiting catch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ioritizing urban stream management efforts. 相似文献